首页 >  综合 >

详解:业力是什么意思?(业力是怎么来的)

发布时间:2022-10-30 23:09:11阅读:

    今天澳航推介会小小来和大家谈一谈聊一聊关于详解:业力是什么意思?(业力是怎么来的),以及详解:业力是什么意思?、佛法中说的“业力”指的是什么?、·佛教中的“业力”是什么意思?、业力深厚是什么意思相关信息的知识内容,由我先从目录开始一个个讲解细说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,如果你想测算一下你的情况,那就测算一下,同时收藏一下本站,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。

文章目录列表:

一、详解:业力是什么意思?

很多对佛教感兴趣的朋友都有听说过“业力”这个词,在佛教的教义中,业力是一种认为人的行为影响他的未来命运的学说。
那么,从 风水学 来说,业力是什么意思呢?一起随我来看看吧!
一、业力是一种力量。人的“身口意”三业活动造成行为,而任何行为都会自然产生一种力量,此力量又迫使人去作新的行为,此新的行为又产生新的力量……如此行为产生力量,力量又产生行为,辗转相生而形成螺旋式的业力圈。行为不但产生力量,而且会产生一种压迫人和约束人的力量,使人不得不接受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或约束力。每人所做的业,皆产生一种力量,百千万人之业就产生百千万人之力量;万亿人心聚起来就成为一股巨大无边的力量,就是“共业”,个人所作之业,名为“别业”。共业是指许多众生所作的集体行为所产生所汇集的业力大流,比如现在的全球气候变暖,这就是典型的众生共业。
二、业力意味着命运的必然性。人依赖社会和自然的条件而存在,受自然和社会条件的约束,不能自由自在,从这方面说,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。但人又可以改造和造作自然和社会条件,掌握规律,发展自己,从这方面说,人又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。合着这两方面来说,支配人们命运的必然性规律就是业力。所以业力不是宿命论,不是命定论,因为业由人造,自己造成的东西或局面既有其约束性,也有可变性。在人文和生命现象中,有定和不定即“定业”和“不定业”两种因素存在。
三、业力是一种关系。人与自然和社会形成各自不同的关系圈。如人为生物之一种,需阳光及水,这个生物圈是极共荣圈。人有运用语言使用工具能力,与其他生物不共,这人类共业圈是大共业圈。人受自己所属国家、民族约束限制,各国各民族之间情况不一,这是国家民族的共业圈,如机关、学校社团不同而又形成各别共业圈。家庭形成家庭共业圈,如夫妇关系则形成极不共业圈。单独个人世界,独有自我,是最极不共业圈。以上几层圈,一圈比一圈大,一圈比一圈复杂,最小的圈,一般来说,譬如个人,较易改变,圈越大,改变就越难。人的意识即主观能动性是可转变环境和业力的,人是有意志自由的。但人受着许多圈圈条件约束,又是有很大局限性的。
四、业力是道德的公正自然法律。业力遵守同类相应原则,如是因生如是果,若是这样,就必会这样。自然界,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道德界,善因善报,恶因恶报。玩火者自焚,多行不义必自毙。有同类不相应事实,大多数因为一是时机当未成熟,二是条件尚未具备,但同类相应原则不会改变,这个原则便是业力。

二、佛法中说的“业力”指的是什么?

业力,梵文叫做Karma(古译羯磨)。Karma(或Karman)之字根是Kar,是去做或去行的意思。所以业力之“业”原是作业或行为的意思。但是今天佛教徒心目中的“业力”,却代表一个极端复杂的多方面思想。在这多角的思想中,最根本的是说:“业力者,即控制一切自然界和道德界现象之因果律也。”此一界说看似简单,但若进一步检讨,则发觉业力思想之极端复杂性和含混性。为便于了解起见,兹从六个角度来研讨业力论之思想。业力之关系论较复杂难讲,以七个次第之大小圆周所组成,每一圆周代表某一界次之业力圈。最外圈(第一圈)为最大的一个圆周,表示最普遍、最大之群体共同业力,此处姑称之为极共业圈。第二圈之范围较第一圈为小,其普遍度亦小,亦名之为大共业圈,如是业力圈之范围逐渐缩小,以至第七圈之最极不共业圈,代表个人之自我不共业,因为就最后之自我而论,是不与任何事物相共的。
业力是组成因果关系的原素。业力是指个人过去、现在或将来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,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,所以,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。因此,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可能性以及责任。而业力也是主导轮回的因,所以业力不单是现世的结果,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。
业力观是构成印度教理想主义中的主要部份,印度教中,业力是解释邪恶问题的主要方向,而和佛教及耆那教不同,印度教中的神对于业力有特定角色。印度教认为,业力是非个人及形而上的法则,人没有改变这个法则的能力,而业力也不是惩罚或奖赏,只是自然的法则。
业力即是驱使、创造和毁灭一切有情生命及其世界之原动力。每人所做之业,皆产生一种力量,百千人之业就产生百千人之力量,万亿人之业力汇聚起来,就成为一股巨大无匹的力量,即所谓“共业”是也。所以个人之业力名为别业(个别的业力),群众的业力则名为共业(共同的业力)。共业是指许多众生所作之集体行为所产生汇聚之业力大流,它是推动人生、推动历史和推动宇宙流行之大力。 总之,业力之起因,乃是众生心中潜意识中之本能的生存欲及活动欲,由此俱生盲目的意欲之鼓励而形成的。
业力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: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时辰未到”。用农作收成的话说,业力可解释成:假使你播下好的种子,你将会有好的收成,假使你播下坏的种子,你将得到不好的收获。
用科学的话说:业力是因果律,每一个原因就有一种结果。另外也可称为道德因果律,道德因果律应在道德领域中,正如物理领域里的运动律一样。

        参考资料:



三、·佛教中的“业力”是什么意思?

业力,梵文叫做Karma(古译羯磨)。Karma(或Karman)之字根是Kar,是去做或去行的意思。所以业力之“业”原是作业或行为的意思。但是今天佛教徒心目中的“业力”,却代表一.个极端复杂的多方面思想。在这多角的思想中,最根本的是说:“业力者,即控制一切自然界和道德界现象之因果律也。”此一界说看似简单,但若进一步检讨,则发觉业力思想之极端复杂性和含混性。为便于了解起见,兹从六个角度来研讨业力论之思想。(一)佛教传统相信“一因常生多果”;例如,某甲于酒后杀人,此为一业力之因。酒醒后某甲即觉其良心不安,不但无故断送了一人之性命,而且被杀者之妻眷儿女将孤苦无依。此极度之良心痛苦,是杀人业因之第一个结果。不久事发某甲被捕,定谳入狱,这是第二个结果。因此某甲之事业及前途皆一笔勾销,家庭亦为之破碎等……是第三个结果。除了这一串连锁反应以外,此杀业还会使某甲来世受被杀者的报复和多病及短命之报,这在佛学上称之为异熟果。近人阅读佛经,论及因果报应时,可能会感觉其有过分夸张之嫌。例如,某经中说,于往劫时,有一人,在佛陀经过路街时,曾用几粒米投洒佛身作为供养及敬意的表示。经过若干劫之后,此人即因供养此数粒米之功德,感得转轮圣王之报,为世界之主,其国土、城堡、妻眷、珠宝、车乘……不计其数云云。又如佛经中常说,作恶业之报应亦大得不可思议。《贤愚经》中有一个故事说,从前有一婆罗门,因其母之教唆,侮辱比丘以百兽之名咒骂之。以此恶因,多生多世,竟感得一个鱼身,且有百兽之头,苦不堪言。教唆此婆罗门之母,亦堕入无间地狱中云云。这样的故事,在佛经中极为众多,近代人对这类的说法,可能认为不过是劝人行善的教化之言,把善恶果报特别加以夸张得极大,则能使人止恶向善,全属宗教之实效主义,并不一定代表真理确是如此的。西藏有个民间故事说,从前有一个老太婆去参加一个法会,听大喇嘛讲业力的故事。讲完之后,老太婆趋前对大喇嘛说:“说到因果报应,若按照佛经所说的善业果报之大,非但你这位大喇嘛可以成佛,就是连我这个平凡的老太婆也可以成佛。说到恶业果报之大,不但我这个老太婆会堕地狱,连你这位大喇嘛也会堕地狱!”这是一个极了不起的故事,是西藏佛国平民心中,由人本主义之直觉所引起的衷心共鸣。这一段话,虽令人发生无限之同情,但就业力论之中心思想而论,则不必轻易予以同意。因为在业力现象中,果量确是常常大于因量若干倍的。如前面所举之杀人之例即是。佛经中对小因生大果亦确有其哲学根据,此点容后再谈。再从宗教学的眼光来看,则这一类的话,除了能够影响宗教行为,发挥实效主义之目的外,还有其更深之象征意义存在。佛经中讲业力故事时,常有人和兽类及异类之兽,说话交谈之记载。在《杂宝藏经》中,白香象养育父母之故事中,并肯定“上古畜生,皆能人语”。这一类的故事,今天看来,除具有象征意义及教化作用外,实难承认其为不折不扣的事实。《杂譬喻经》之命名为“譬喻”,亦是说明经文具有象征之意义。话虽如此,佛经中所说的小因能生大果之记载,就业力哲学之观点而论,则是确定不移之真理。业力思想是“同类相应论”,而不是“同量相应论”。就业力因果的现象来说,果的量确是常常比因的量来得大的。佛教徒常以自然界的现象来说明此理。例如,一粒麦子所结的麦粒果实,何止十百?曾记得一本杂志上说,今天纽约市之中心,价值万亿的曼哈顿岛,据说两百年前是从一个红印第安人手中,以两块美元买来的。今天曼哈顿岛之价值和当年两块钱之售价,当然不成比例。 但有人说,如果在两百年前,把两块钱存入银行,以复利计算,两百年下来亦成为一极可观之天文数字了。果量大于因量之事实,于生物界中亦极为普遍,如细胞之不断分裂,成长而形成各种个体:一个精虫与卵子结合,分裂成二,又分裂成四,如斯不断分裂形成人体,合有万亿细胞。如果一个细胞的因,能够结成亿万细胞的果,则果量大于因量的事实,可能本来就是宇宙之一种常理了。所以吾人读佛经时,除应晓其宗教目的和象征意义之外,还要了解其象征意义后面之哲学基础,不可因其表面之奇特,而遽断之为怪诞不经之说。(二)业力虽一因可生多果,但不能生无限果。一粒精虫细胞可以分裂成长为人体,含有万亿个各种不同的细胞,但此一精虫之因,至完成一人体时,其果实就算全部完成。此人以后再生之子女,就应该从另一重因果关系算起。因此,此原始之一粒精虫,对以后繁衍之子女,只有间接之关系,而无直接之关系。所以说,一因可生多果但不能生无限果。换言之,有限的因不能生无限的果,否则就和“同类相应”的原则相抵触了。有限因不能生无限果的宗教意义是,众生的恶业不管多么大,亦不至召来无限的苦果,所以佛家不承认有永恒的地狱。即使那最长最可怕的无间地狱,亦不是永恒的。同理,有漏的善业不管多么大,亦不能使人生入永恒的天堂。所以传统佛法的三界宇宙观中之天堂亦有若干等级,且不是永恒的。佛家中除“常寂光土”或报身佛之净土外,其他化身佛之净土亦非永恒的。因为前者是无限因所生之无限果,而后者则仍是各有限因果的范围。基督教之天堂或神之天国,究竟是一种处所或是一种境界,说法不一。若是一种处所,具有无限生命之天国,于道理上,亦可能说得通。因为承认神是无限的,则有限之人仰仗无限的神之恩宠,亦可能使有限达成无限,进入永恒之天国。但佛教则因为对于同类相应原则之看法颇为严格;所以只承认,唯无限之因始能产生无限的果。所以说,那相对的,有执着的和有能所的善业,无论如何伟大,亦只能算是有漏之善业,不能导致解脱。唯有那超越能所、相对及我执之善业,才能算属于无限之范围,才能产生无限或永恒之解脱果报。在思想之渊源上,佛教重自力,可能与业力之同类相应思想,有密切之关联。

四、业力深厚是什么意思

推荐于 业就是行为。共分三类,即身业、口业、意业。业力:就是身口意的行为造作之后,对当下及未来所产生的影响力。
参看
业力是什么?

问题:业力是什么?
我上次有说过,定报业及不定报业的观念。可是我想很多人不是对业的相关观念很清楚,所以也就没有方法可以转业,所以今天要跟大家说说业的观念。
我们要了解业是什么?要同时了解四个词。也就是:业、业力、业报、业障。
第一、业:业就是行为。共分三类,即身业、口业、意业。
第二、业力:就是身口意的行为造作之后,对当下及未来所产生的影响力。
第三、业报:又可以分为业果及业报两种。业果,就是指行为造作后当下所呈现的结果。业报,就是指行为造作后未来将一定会呈现,或有可能会呈现的结果。
第四、业障,就是因业果或业报产生,而产生不正确的决定,而造成未来进步的障碍。
我们现在就一一来仔细说明。
第一、业。
依我们造作者身心来分,可以分为身业、口业、意业。这个是大家都懂的,所以就不多解释。
又业,如依其果报来分,可以分为定报业(一定会受报的行为)及不定报业(不一定会受报的行为)。
又业,如依果报的善恶来分,可以分为善业、恶业、无记业(不是善也不是恶)。
又业,如依投胎的力量来分,可以分为引业,引发我们会去投胎的行为;满业,可以决定我们报身圆满不圆满的行为。
又业,如依造作而生者,名为表业。如依造作后而引发之后续力量,名为无表业。
以上是略说“业”,而实际上还可以再依不同的观察点来对“业”做不同的分类,以便更深入观察。
对一件事物,我们要懂得,依不同的分类方式来观察它,才能真正了解它。如果能正确而周延的分类,就是妙观察。也就是格物致知(区分万物而达到对万物正确的认知)。但是,我们一般人都是用错误的方法在分类。那就是虚妄分别。也就是经中常要我们去除的。
有关分类,如何妙分别,如何是虚妄分别,以后有机会再说。我们继续说明。
第二、业力。
刚刚说过,业力,是行为的影响力。我们要了解,您不做任何事,也属于业的一种。那称为无记业,它也是会有业力的。其影响就是顺现况发展,而不转变它。
我现举例说明:业力。
例如:您在海边,将一个石头往海的方向丢。这是一个行为。而这个行为,就会有其影响力。包括,手的动作,所带动的空气的变化;以及我们的手对石头加速度的力量,以及石头破空时,对空气的影响,及石头打到海面,对水所产生的影响。又包括石头沉入海中,等等的影响力。及海中又多了一个石头了……等等。
请大家要知道,它的影响是永远的。但是,会如何影响,是随著不同的“因缘”而改变。因此,我们要了解行为在不同因缘下其影响力是如何转变的。
第三、业果及业报。
同样,以刚刚在海边丢石头为例。当我们拿起一个石头时,那时的“业果”就是手上有个石头。
但是其“业报”会是什么呢?不一定。那要看下一个因缘是什么了。
例如:如果其“主因”:决定放下。又其“助缘”:无人阻止我们放下。则其“业报”将会是放下石头。
如果其“主因”:决定将石头丢向海中,又不改变。又其“助缘”:无风(或风力小),无人阻止。则其“业报”将是石头会向海飞去。
当然,实际上其可能性的发展是很多种情况的。我只举两个,其余的您们自己观察就知道了。
其中,每一个当下所呈现的都是“果”。而未来的就是“报”。
而这只是为了帮助我们观察而设定的名词,我们要善用,别卡死了。
像我们现在,就是我们造作出来所呈现的“业果”。我们每一个众生,都拥有无限的未来可以发展,但是我们要学习知道业、业力、业果业报、业障等实际会如何,才能发展得很好。才能朝向解脱及成佛。
例如:现在您的业果,就是您在计算机前,看我上课打字。
它会如何再发展下去呢?那就是要看您如何决定(主因),及当下的业缘是如何(助缘)。
如果您决定现在就下线,那就是结果只看上课上一半。而去做别的事了。
如果您决定上到完,而中间没有别的缘来干扰,那就是上课到完。
如果您决定上课到完,可是中间如果有其它的“缘”进来,例如:妈妈叫吃饭等。那就看自己要决定依谁了。
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知道,不论缘如何,其最后的决定权在我们自己。
又我们作任何决定时,而发动了言行或决定不发动,都只是转业力的动向,而不是转业的现果或也不一定能转未来的业报。
又有关业报如何是可以转,如何是不可以转的观念。我上次说过。但我想再说一遍,因为很重要。
在佛经中有说过我们的行为,可以分为一定会受报的行为,名为“定报业”。又分为行为造后,不一定会受报的“不定报业”。
经中又说明:当我们故意去做令因缘成熟的事,是属于“定报业”。例如:有燃烧著的火,我们故意伸手去给火烧,则手被烫伤,就是一定会受报的定报业。
又经中说明:当我们做了一些事,但是没有故意令因缘成熟的事,则称为“不定报业”例如:我开车,有时会开著离前车很近。但是我不是故意去撞前车。则这贴著前车开的事,就是属于不一定会撞前车的“不定报业”。也就是不一定会受报的行为模式。
但是经中又说明,在二种情况下,不定报业,会转成定报业。
其一、是养成习惯而不改,则不定报业,会成为定报业。例如:开车时,养成贴著前车开的习惯不改,则会成为一定有一天会撞上的。只是时间不定。而习惯不改则果报是定的。
其二、不定报业,虽然没有养成习惯,而有发愿回向求令受报。也会转成定报业的。 例如:有人说谎,当然有说谎相关的影响。但是会如何报,是不一定的。但是当这人被怀疑时,他说:如果我有说谎,就下地狱。则本来是不定报业,就成为一定会下地狱的定报业了。因此,我们千万,别乱发不好的誓愿。要发就要发好的誓愿。所以经中常教我们要懂得回向无上菩提。就是要将一切不定报业的力量,都转向成佛的助缘。
第四、业障。
一般人对业障的定义,都跟佛经的意思不一样。一般人是将恶业,称为业障,这不是佛经的意思。或有人将恶果,称为业障,那也不是佛经的意思。
所谓业障,是指当一个人,得到善、恶或不善不恶的果报时,会依那个果报为理由,而造作恶业,而又没有善知识得以教导者,名为有业障。
我们平时回向时,就是在忏悔这个业障。希望我们将来不论受什么果报,都不会依这果报而造恶业,如果有时会,也希望能有善知识来教导我们不造。这名为消业障。
什么叫依果报而造恶业?
例如:有人穷,会以穷为理由来造偷窃之业,就名为有业障。
如果有人穷,却是人穷志不穷,不会造偷业,也不会造其它的恶业,则名为没有业障。
同样的,我们有时有很多恶报现前,那时如果我们能守住正道,不造恶业,则名为没有业障。
又如:有人富,会因为富有而仗势欺人,名为有业障。
有人富,不会依之而行恶,而能依之行善,则名为没有业障。
总之,不论我们现在受了什么果报,只要我们不要依这果报来做恶,而懂得往更好来发展,都称为没有业障。反之,不论我们现在受了什么果报,只要我们会依这果报来做恶,又不懂得往更好的来发展,都称为有业障。
因此,所谓“业障”,就是“因为行为的果报,而起造恶业的决定,而造成未来更好、或解脱、或成佛的障碍”。
以上,简单说明了业、业力、业果、业报、业障,五个观念。盼大家下课后,还要仔细观察、运用。别辜负这一段因缘。
请大家合掌!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(三称)
愿以此因缘,回向法界一切众生,愿令一切众生,未种善根者,得种善根;已种善根者,善根增长;善根增长者,发菩提心;已发菩提心者,于菩提心不退转;菩提心不退转者,速成佛道;成佛道者,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。
并以此因缘回向给六道苦难众生,愿蒙佛接引,往生莲邦,九品莲花,华开见佛,悟无生忍,行菩萨道,成就菩提,倒驾慈航,广度众生。
并以此因缘,回向给在座的每一位,令每一位,业障消除,福慧圆满,身体健康,家庭和乐,事业顺利,生生世世不堕三恶道,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,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,成熟众生,净佛国土,成就菩提,广度众生。

       以上就是澳航推介会小编对于业力是怎么来的(详解:业力是什么意思?)的内容
一、详解:业力是什么意思?;
二、佛法中说的“业力”指的是什么?;
三、·佛教中的“业力”是什么意思?;
四、业力深厚是什么意思信息和相关问题的汇总解答,详解:业力是什么意思?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!

(责编: 网络转载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    栏目ID=32的表不存在(操作类型=0)